2块钱的红霉素软膏,主要用于治什么病?这6个小毛病能解_穴位养生
  1. 人体穴位 > 穴位养生 >

2块钱的红霉素软膏,主要用于治什么病?这6个小毛病能解

红霉素软膏,您家里的药箱有它的身影吗?

作为一般家庭的常备药物,红霉素软膏被用于解决很多小缺点,有人拿来涂蚊虫叮咬,有人拿来治皮肤红疹、痤疮……以至开展到皮肤有点什么问题,都要擦点红霉素软膏。

一支两块钱的红霉素软膏,真的有这么神奇吗?现实上,咱们可能有点“神化”它的作用了。

图源:39安康网自制

一、红霉素软膏没有是“万能药”,只对于5种病有效

红霉素是红霉素软膏的主要作用成分,它是一种抗菌谱较广的抗生素,可用于杀灭葡萄球菌、支原体、衣原体等病原体。除了这个之外,黄凡士林跟 液状石蜡作为帮助成分,存在维护创面、预防干燥的作用。

与广泛的意识没有同,红霉素软膏并非“万能药”,它只对于以下多少种情形有效:

1、细菌感染性皮肤病

好比毛囊炎、脓包疮等化脓性皮肤病,能够恰当涂抹红霉素软膏,杀灭致病菌。

2、细微创伤、烫伤

皮肤涌现细微的创伤、烫伤后,能够将伤口荡涤消毒,再涂红霉素软膏,用于预防细菌感染。严峻的创伤跟 烫伤应及时送医,没有能涂抹红霉素软膏。

3、外痔感染

可用于缓解外痔感染,改善皮肤症状,使用前要先用温水荡涤患处,使用后应尽快就医。

4、细菌性口角炎

嘴角溃烂或口角炎合并细菌感染,也能够使用红霉素软膏,部分荡涤后再涂抹,缓解瘙痒跟 干裂症状。

5、新生儿臀炎

新生儿臀炎涌现溃烂、皮疹,伴有细菌感染时,可在患处涂抹红霉素软膏,最好在医生的指点下用药。

二、用错会有反作用,4类人需警戒

自从发觉红霉素廉价又好用后,就有人疏忽它的反作用跟 使用忌讳,啥皮肤问题都用。实在,红霉素软膏用对于是个宝,用错是害药,咱们先来看看它的反作用。

·过敏反响

没有同人对于红霉素软膏的反响没有一样,有的人使用后容易过敏,招致皮肤发红、发痒。假如涌现这种情形,就要马上结束使用。

·部分灼烧感

少数人用完红霉素软膏后会涌现部分炙烤感,招致皮肤发痒,以至涌现荨麻疹等。这时也要马上结束用药,并将皮肤冲刷清洁,尽快就医。除了这个之外,频繁使用红霉素软膏还可能招致皮肤干燥。

·耐药性

红霉素软膏属于抗生素类药物,刚刚开端用可能后果很好,但频繁使用可能会后果降低,发生耐药性。

对于于以下4类人群,最好防止使用红霉素软膏。

·哺乳期妇女

哺乳期妇女使用红霉素软膏,药物可能会进入乳汁,再达到宝宝体内。妊妇、哺乳期妇女涌现皮肤问题,应倡议尽快就医,在医生的指点下用药。

·鼻炎患者

没有倡议过敏性鼻炎患者跟 增生性鼻炎患者使用,其症状与细菌感染无关,以免加重症状,惹起反作用。

·真菌感染者

对于于真菌感染惹起的头癣、甲癣、股癣、手足癣等皮肤病,红霉素软膏无奈起效,倡议采取抗真菌药物。

·大面积创伤者

涌现细微创伤能够涂抹红霉素软膏,但假如是大面积创伤跟 烫伤,需医护职员进行伤口处置,没有能涂抹红霉素软膏。

三、罕见皮肤病用药指南

既然红霉素软膏没有是万能的,那碰到各种各样的皮肤问题,咱们要怎样办呢?最后,小九为大家附上罕见皮肤病的用药指南。

毛囊炎

毛囊炎罕见于面部、头部,多数是细菌感染惹起,能够用过氧化苯甲酰凝胶、碘伏溶液、夫西地酸乳膏等。其中,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可能惹起皮肤干燥、脱皮,应做好保湿工作。

毛周角化

毛周角化与毛囊梗塞跟 皮脂分泌兴旺有关,可使用阿达帕林凝胶、维A酸乳膏、他扎罗汀乳膏、过氧化苯甲酰凝胶等。普通在睡前涂抹于患处,第二天荡涤掉,避开眼周等柔嫩部位,并且做好保湿工作。

湿疹

湿疹与节令、过敏、免疫力低下等要素有关,能够使用炉甘石洗剂、地塞米松乳膏等药物,日常还要做好保湿,以免加重症状。注意,假如皮肤涌现立损,则没有要使用炉甘石洗剂。

真菌感染

真菌感染可招致各种癣,罕见症状有瘙痒、水泡、脱皮,倡议使用伊曲康唑、酮康唑、硝酸咪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。天天涂1-2次,持续使用足够的疗程,以防复发。

单纯疱疹

单纯性疱疹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惹起,罕见于嘴唇、口角、鼻孔周围等部位。假如只是产生在部分,能够使用阿昔洛韦乳膏、喷昔洛韦乳膏等外用药。假如症状比拟严峻,或许久治没有愈,能够口服阿昔洛韦、泛昔洛韦、伐昔洛韦等。

应答皮肤病,咱们必定要合理用药,防止滥用,做到明确诊断,取舍适合的药物,增强预防。尤其是白叟、妊妇、小孩等特别人群,用药更应该多长个心眼,以免惹起副反响。


参考材料:

[1]曾凡连,陈琳,梁会平,黄珠,杜珊珊. 维生素AD结合红霉素软膏医治新生儿臀炎疗效察看[J]. 基层医学论坛,2021,25(14):1940-1942.

[2]11种罕见皮肤病用药方案+11种外用药详解,华医网,2020-01-06

这篇穴位养生《2块钱的红霉素软膏,主要用于治什么病?这6个小毛病能解》,目前已阅读次,本文来源于39健康网,在2022-10-14 00:00发布,该文旨在普及中医穴位知识,如若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师。

  • 上一篇:皮肤突然长红斑?当心已被“不死癌症”盯上,出现这些表现请警惕
  • 下一篇:一场掏空钱包的骗局:被商家吹上天的4种保健品,慎买!